可以说,广发基金和刘格菘的故事,是一部“从神坛到凡间”的神话反转教材。如果你在2019年的基金圈混过,刘格菘这名字多半让你心生向往——因为他可是一手缔造了广发“猛男”的辉煌。但几年后的今天,这种激情似火的岁月,留给不少基民的只有两字:亏损。这事听起来,似乎就像是一场意气风发的冒险,结果却是船翻在的超然巨浪中。
刘格菘,到底败在哪?看完全篇大概能总结:情怀贩卖得不错,仓位调整却总差半拍。举个铁血事实,他高位重仓的泡泡玛特和小米,今年7月集体萎靡;原以为市场不起的新能源板块,却轻松上涨了7%。这操作,换句玩笑话说,真是“卖了大白菜,还真剩了萝卜汤”。
从数据上来看,刘格菘的6只基金,过去三年“战绩”堪称基金圈的名场面——亏损407.78亿元,平均跑输沪深300整整40%。都亏成这样了,难怪基民直接“选秀而愤”。有网友吐槽,“基金几乎每天阴跌,四年亏了45%,成本价永久变成耻辱柱。”这像极了那些手握彩票到处买彩票的投资者,结果却撞上了一个永不开奖的机器。
当然,这也不是刘格菘初尝“醉酒”。2017年刚加入广发基金时,他还在“多线拉扯”,操盘的广发鑫享灵活配置混合一度净值跌到0.7。但回头看看他2019到2021年的高光表现,你又不得不叹服他精准押注半导体和新能源的“狠劲”。凭借国家的“双碳战略”,刘格菘的基金净值一度直线狂飙。只是市场风向一变,他的重仓逻辑就成了刀锋上的行走。一手新能源、芯片股票,那可是“买入高光,持有至暗”。
有趣的是,广发基金的另一名明星经理郑澄然,也在走类似的“翻车”剧情。从巅峰到低谷,两人犹如兄弟连,一起趟在新能源和半导体的大坑里。二人共同迷信市场的“新能源盛宴”,结果却被现实的“供大于求”拍得生疼。要知道,晶澳科技亏了50个亿的时候,那跌回只有高峰两成的股价简直是“锂电巨头的大型社死现场”。这不,广发基金旗下主动权益产品整体净值大幅跑输基准,让基金持有人们傻了眼。但真“哭晕”的还是基民自身,毕竟亏掉的是真金白银,而基金公司旱涝保收,该赚的管理费一分没少拿。
移动视角到广发基金本体,问题可能更耐人寻味。广发基金在牛市顶峰时狂推顶流产品,“明星光环+造神路径”的打法,直接导致投资者高位接盘、收益堪忧。但当牛市退潮,广发基金股票型产品的“超依赖顶流经理”问题暴露无遗。从刘格菘到郑澄然都无一幸免,张东一、邱璟旻这种“递减派”策略也无新招,整个广发的股票型产品规模,正在经历一场令投资者心灰意冷的“缩水冒险”。
必须承认,明星基金经理的体系本身,就有它的风险属性,就像贝莱德创始人拉里·芬克所说:“明星文化有毒。”市场周期注定是关键变量,而基金经理却不是“牛市永动机”。这也不仅仅是刘格菘或郑澄然的折戟,更大的责任在广发基金身上,尤其是在培养基金团队方面,确实存在青黄不接的漏洞。
从全球案例看,像富达基金曾推崇的明星经理策略,也逐渐被更注重稳健和分散化的先锋、贝莱德超越。广发今天的处境,又何尝不是照着全球基金行业的旧经验走了一遭?依赖某些特定“神级选手”,最终的宿命只能是“神退而山不稳”。
在如今这个监管愈发严格的时代,广发基金若仍沉迷于明星光环带来的短期效应,不去好好优化团队梯队,为基民提供更多长期稳健回报的产品,恐怕挑战才刚刚开始。不信你打开天天基金网看看,那些让基民“毕业”后还失望到对广发基金拉黑的笔记,除了浓烈的情绪发泄,不也是一份份市场的真实反馈?
真问题是,广发可以收获短期利益,但它能否承担这份收成背后,对于投资者长远价值的守护责任?当行业的巨浪卷起更多竞争者,历史也终将告诉我们答案。
浙江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